• 设为首页
  • |
  • 收藏
  • |
  • 搜索

学术动态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举办 “国家级课题申报的经验和路径”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11-10 14:36:03   来源:新闻学院   作者:黄匀   点击:


2025年11月6日晚,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在腾讯会议举办主题为“国家级课题申报的经验和路径”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祥辉主讲。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泱育、副院长肖璐和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胡良益博士主持。

潘祥辉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基本情况,包括申报赛道、项目类别、评审流程、评审标准等。他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赛道多元,除常规类别外,还包括艺术单列、教育单列及冷门绝学等。在项目类别上,重大、重点、一般及青年项目中,后两类因覆盖面广,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更加注重公平性原则。就评审标准而言,潘教授谈到选题、论证、研究基础三个标准中论证部分权重最高,尤其需要重点打磨。

在选题策略方面,潘祥辉教授表示选题需兼顾国家战略与学术价值,避免太冷门或太地域化。通过对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统计分析,潘教授认为,优秀选题应具备创新性、实用性与前瞻性,并紧密贴合国家战略需求。他建议研究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热点中提炼问题,结合个人兴趣与专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选题。

在标书写作方面,潘教授以自己的国社科基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儒家经典的“经典化”过程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标书的结构和写作要点。他强调,标书写作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要清晰地表达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预期成果、参考文献。选题依据板块需述评结合,避免堆砌,突出研究空白;研究内容要逻辑清晰,方法需具体(如田野点、样本量等);创新点要尤其注意,可从理论、方法、材料多维度阐述,尽量彰显出自身亮点;潘教授特别提到,今年新增“选题说明”板块,要求在300字内精准阐述研究问题、视角与价值。此外,他还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项目以完成80%以上的书稿进行申报,适合博士论文或长期积累的成果转化。

潘祥辉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国家级课题申报的历程:重在“选题”,优在“论证”;成在“细节”,贵在“坚持”。会议最后,我院青年教师张梦、胡良益等就各自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提问,潘祥辉教授解答了关于盲审环节的偏差、青年教师如何进行选题等问题,会场互动踊跃,学术氛围浓厚。青年教师们表示对课题申报的要点、技巧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收获满满。

下一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举办“数字痕迹挖掘引发的青少年自我形象管理风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