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
  • |
  • 搜索

新闻动态

新闻学院举办“基础与前沿:新闻与传播类期刊管窥”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4-09-02 15:21:53   来源:新闻学院   作者:范俊锴   点击:

2024年8月31日8:3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陈昌凤老师在德正楼507会议室,给新闻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做了主题为“基础与前沿:新闻与传播类期刊管窥”的讲座,与新闻学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分享了学界期刊的最新动态与前沿方向。讲座由副院长(主持工作)刘泱育老师和青年教师管佖路博士联合主持。

讲座在刘泱育老师的介绍与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中开始。陈昌凤教授从介绍期刊的新变化入手,展示了社科类SSCI期刊的数量正在稳定扩展。新的变化发生在Q1、Q2、Q3、Q4四区期刊的数量上,由过去的四区期刊数量大抵相当,改变为向头部的Q1、Q2区集中。陈昌凤教授指出,期刊“愈来愈卷”的一个表现就是学者们的文章正越来越长,而受此影响将会导致刊物收录的文章越来越少。因此,陈昌凤教授介绍到一篇文章的字数不宜太多,13000字左右为宜,过长的文章将会影响到文章的录用。

在新闻传播学外文期刊方面,陈昌凤教授从“作者群”与“机构群”两个角度出发,介绍新闻与传播类期刊的现状。在“作者群”角度,近十几年以来,华人学者的队伍正不断壮大,他们用国际视野研究中国问题,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机构群”角度,主要的发文单位集中在欧陆、北美、香港、新加坡与以色列,同时也能够看到中国大陆的高校已跻身国际视野。陈昌凤教授强调要自己打造自己,自身的强大才能够吸引机遇的到来。

在新闻传播学国内期刊方面,作为《全球传媒学刊》(CSSCI)执行主编,陈昌凤教授表示新闻与传播学科在国内社会科学中的认可度正不断提高。全国新闻学大会的开办让科研工作者们能够相互交流,凝聚起更强的学科力量。陈昌凤教授认为,做学术一定要在学术性的社交中成长,在共同的圈子内扩展视野,互相切磋,抱团取暖是必要的。

在具体的方法上,陈昌凤教授介绍了多种实用技巧。在外文新闻传播类期刊中,专刊策划未成为常态,将自己的相关文章向专刊投稿尚属于小众赛道,更容易得到录用;新闻学方向的内容正在减少,而期刊为了保持传播学与新闻学之间的平衡,往往需要录用新闻学相关的文章,因此高质量的新闻学稿件会更受到刊物青睐;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方法与刊物的特色呈现混合的趋势,各种刊物在研究方法上有各自的偏好取向;在议题偏好上,国别、危机、伦理等议题更容易得到刊物的关注。在国内新闻与传播期刊中,陈昌凤老师介绍了各大刊物的常设栏目与专栏,并表示只要聚焦一个方向不断深耕,一定会在学界有立足之地;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与传播学科,但社会科学方法是外壳和框架,内在的人文素养是要着重关注的;在文章的命名上,“标题党”在论文写作中也很关键,流行、易懂、时政、宽泛的题目更容易得到引用,因此要把握住论文中“易见性”“可见性”的部分。

本次思享汇讲座为学院青年老师们指明了新闻与传播类期刊的现状,为我院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条件。副院长(主持工作)刘泱育向陈昌凤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院青年教师开展讲座致以诚挚的谢意,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上一条:新闻学院举行新学期教职工大会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活动

下一条:新闻学院喜迎2024级新生